一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一看文学 > 万历明君 > 第12章 天下大弊,攘争名器

第12章 天下大弊,攘争名器

第12章 天下大弊,攘争名器 (第1/2页)

大明朝快亡了。
  
  这事,朱翊钧自然知道,不仅知道,还知道是哪一年亡的,对他而言这并不是一个新闻。
  
  但,从张居正口中说出,意味就大不一样。
  
  这话犯忌讳吗?当然不。
  
  事实上在经历过他那位祖父嘉靖皇帝折腾后,朝野内外多的是这种声音。
  
  甚至,这就是变法派的土壤!
  
  徐阶、李春芳为什么会相继倒台?为什么如今内阁首辅、次辅都是变法派?
  
  就是因为大明朝迫切的内外部压力,已经不可忽视了——裱糊匠,已经无法顺应有识之士的潮流了。
  
  在这种背景下,变法派上奏,都是动辄大明要完。
  
  隆庆元年,内阁辅臣赵贞吉上疏进言时就说“今虽有治安之名,而无其实;无危乱之事,而有其理。”
  
  高拱上奏也不乏有“天下已值危亡之时”之词。
  
  张居正更是早有前科,在《陈六事疏》中就说“天下有积重难反之几”。
  
  大明要完这种话,比海瑞直接骂天下看陛下不爽已经很久了,还是要悦耳一些的。
  
  不过,这话说是说得,问题是,你张居正跟自己一个没掌权的十岁毛孩子说干嘛?
  
  是能给你张居正站台,还是让你接替高拱首辅之位啊?
  
  朱翊钧弄不明白张居正闹的哪一出,只能小心遮掩。
  
  他适当地露出惊讶之色:“阁老何出此言!?”
  
  张居正告罪一礼。
  
  干净利落地从袖中掏出三卷书稿,双手捧上:“这是臣整理一夜后所写的,殿下一看便知。”
  
  朱翊钧带着疑惑,轻轻接过:“这是?”
  
  张居正没卖关子,躬身答道:“殿下,洪武年间至今,历年丁口、田亩、赋税,都粗粗列在卷上,请殿下阅览。”
  
  朱翊钧将其展开,大致看了一眼。
  
  确实是开国至今,各个时段的人口数量,田亩数量以及财政收入。
  
  他没有细看,反而干脆合上,羞赧道:“阁老,本宫德凉幼冲,看不太懂。”
  
  张居正顿了一下,缓了缓才开口道:“殿下且看,我朝立国之初,田亩数几何?”
  
  朱翊钧再度翻开,循着张居正的指引,翻看了起来。
  
  找到洪武初年,他哦了一声:“阁老,是370余百万亩。”
  
  张居正循循善诱:“如今呢?”
  
  朱翊钧疑惑道:“460余百万亩,阁老,有何不妥吗?”
  
  他不知道张居正是不是试探他,只能明知故问。
  
  张居正喟然一叹:“殿下,立国之初,山河残破,如今承平日久,二者却变动不大,殿下,这便是问题所在。”
  
  朱翊钧奇道:“这不是多了90百万亩?阁老怎么说变动不大?”
  
  他眼睛水灵地盯着张居正,充满了求知欲。
  
  张居正默了片刻,出声道:“殿下,弘治年间,田亩数量是800百万亩。”
  
  弘治年间,也就是1488年到1505年,立国百年。
  
  朱翊钧后知后觉,向书卷上对应的时间看去,而后惊声道:“弘治至今,承平七十二年,田亩不多反少!?”
  
  张居正点了点头。
  
  朱翊钧追问道:“阁老,这是什么道理?难道土地都荒废了?”
  
  他揣着明白装糊涂。
  
  张居正摇了摇头,答道:“殿下,非是土地荒芜,是兼并!是隐匿田亩!”
  
  他几乎咬牙切齿,重重吐出。
  
  “百姓到了灾年,无法缴纳赋税之时,便会将土地典当给高门大户,一旦无法还上,土地便会被大户兼并,自己也要沦为佃户。”
  
  “而大户兼并了田亩,便会隐匿田亩,从而私逃赋税。”
  
  朱翊钧大惊失色:“兼并田亩,私逃赋税?有司为何不缉拿!?”
  
  话是这样问的,他自己都差点没忍住笑了出来。
  
  这事他心如明镜。
  
  田亩兼并,他当然知道。
  
  人生在世,有两件事无法逃避,死亡,和缴税。
  
  但对于这些大资产实体而言,是另外两件,叫做兼并,和逃税。
  
  地方有司缉拿?听了都得笑掉大牙。
  
  这些事就是地方官府包庇的,历来三七分成。
  
  别说缉拿,中枢的人敢去度田,温和点的,档案不慎遗失,激烈一些的,钦差住处走水。
  
  光武帝能再造炎汉,能度田吗?度田之事,更难于打天下!
  
  不然为何中枢置若罔闻?
  
  这不是一镇一府,是全天下都在这样做!
  
  天下事难就难在这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牵一发而动全身,谁敢管?谁管谁就是与天下百姓为敌!
  
  至于谁是天下百姓?解释权在天下百姓手里。
  
  张居正没有直接解释有司怎么不缉拿的问题。
  
  反而叹了一口气,指着另一卷:“殿下,这一卷是历代人口之数。”
  
  朱翊钧识趣地略过了方才的话题,翻开另一卷。
  
  张居正说道:“殿下不妨看看洪武年间,户数,口数。”
  
  朱翊钧找到地方,念道:“洪武年间,户数一千万,口数,五千八百万。”
  
  这些他还真不知道。
  
  倒是满清时期,那句四万万同胞的台词比较熟悉。
  
  不过这五千多万跟四亿差的也太多了吧。
  
  心中想着,朱翊钧没等张居正开口,又识趣地找到如今的:“隆庆六年,户数一千万,口数六千二百万。”
  
  他愕然抬头:“丁口比之开国之初,增长这般微末!?”
  
  他适时地展现了一下自己的智力,举一反三。
  
  “殿下聪慧过人。”张居正夸赞一番,又补充道:“西汉元始二年,便有五千九百万之丁口。”
  
  元始二年,也就是西汉末年,一千多年前了。
  
  朱翊钧不耻下问:“阁老,是因为百姓沦为佃户后,大户会藏匿丁口?”
  
  大明如今是收人头税的。
  
  小老百姓没有逃税的能力,但大户就不一样了。
  
  勾结地方,十成人口,报上去三成就够良心了。
  
  张居正躬身下拜:“圣明无过殿下。”
  
  朱翊钧连忙将他扶起,口中叹道:“我明白阁老的意思了。”
  
  他故意装蠢问了一句,地方官府怎么不抓逃税的大户,张居正用丁口来回答了他。
  
  因为地方大户,不仅有地!还有人!
  
  官府敢追究吗?
  
  好,就算你是个硬骨头,敢破家灭门,那别的隐匿田亩丁口的大户呢?
  
  会不会兔死狐悲,有没有愣头青高呼什么官逼民反?
  
  即便不敢做到自己出面举旗的地步,暗中相互勾连,扶持些山贼水匪流寇,出人出钱,立刻就要震动一方。
  
  东南倭寇都是扶桑之人吗?当然不是。
  
  其中道理便是相通的。
  
  若是两京一十三省的士绅大户,都抵触中枢政令,天下糜烂可不是嘴上说说而已。
  
  张居正躬身答道:“昨日殿上,湖广税事,宣大边事,皆有难言之隐,臣斗胆以此为殿下解惑。”
  
  朱翊钧定定地看着张居正。
  
  天下英雄何其之多?
  
  这便是青史有名的一时人杰,对于国情世事,可谓洞若观火。
  
  从嘉靖至今,恐怕对着这些案卷冥思苦想了无数个日日夜夜了,如今大明朝的积弊,或许再没有人比他了解得更深。
  
  张居正不是不知道革新之难,他只是迎难而上罢了。
  
  朱翊钧轻轻握住张居正的手,宽慰道:“辛苦张阁老相忍为国了。”
  
  张居正身形一滞,后背下意识弓起,好一会才慢慢放松。
  
  “殿下言重了。”
  
  “还有赋税一卷,请殿下观之。”
  
  朱翊钧点了点头,收回手掌,翻阅起最后一卷。
  
  这一卷其实都没有看的必要。
  
  在田亩丁口逐年下降的情况下,税赋是个什么情况根本不用多看。
  
  更何况,大明朝的税制本来就先天不足。
  
  张居正适时开口道:“殿下,去年,户部收上来的田赋,折银有1475万两。”
  
  “七十二年前,也就是弘治年间,田赋折银却有1614万两。”
  
  “去岁粮食收上来24百万石,甚至不如开国时的31百万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