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一看文学 > 靖明 > 第446章、选错了人?

第446章、选错了人?

第446章、选错了人? (第2/2页)

这是杨慎担心的事情。
  
  “还有一事。”杨慎又说道,“臣接任总辅后,太子学业就没那么多精力分心教授了。既然太子已经去守孝潜心研学,臣正好在大国策会议之前再去叮嘱一二,留些课业。”
  
  朱厚熜想了想,随后说道:“太子不在皇陵那边。”
  
  杨慎惊了:“太子去哪了?”
  
  “朕让他去微服游历了。”
  
  “……”杨慎脸色骤变,而后难以置信地开了口,“既称守孝,如何能作假?这也就罢了,陛下,太子安危何其重要,岂能轻易离京?这等重事,臣等东宫属官怎不知晓?”
  
  朱厚熜沉下了脸:“朕自然有妥善安排。”
  
  “再怎么妥善,旅途在外,若水土不服、染了疾病呢?”杨慎也不傻,“陛下望太子知民间疾苦,臣自然是认同的。只是如此安排,实在不妥!微服游历,不妥!让人知道了殿下身份,更是不妥!”
  
  他真的是服了这个皇帝了。
  
  太子关系到的事情有多大?杨慎甚至担心若是有人想争储,暗中做什么事怎么办?
  
  就算在东宫里也保证不了一定不生病,但万一这段时间里皇帝你自己病重怎么办?
  
  作为张璧致仕后东宫属官之首,杨慎觉得皇帝真是胡闹!
  
  凡事先往最坏处想的话,这件事最坏的结果太可怕。
  
  朱厚熜紧皱眉头:“太子将来是要继位为主的,岂能不知民间实情?百闻不如一见,如今朕有妥善安排,他出去转转有什么坏处?你这么紧张做什么?”
  
  “陛下年少时久居王府,而后也径直入京继位,又可能微服游历过?”杨慎断然反驳,“太子离京,这事实在不妥!臣恳请陛下,急召太子隐秘回京!”
  
  “……你操心一下新设的商业部、农业部,操心一下科学院,操心一下去辽东和宣宁河套的直道不行吗?”
  
  “太子在外,安危不明,臣如何放得下心操心这些事?”杨慎跪了下来,“还请陛下急召太子回京!”
  
  朱厚熜怒了:“你是怕有人刺杀太子,还是怕有地方文武拥立他逼朕内禅?这事有那么急迫、有那么紧要吗?你要是因此就放不下心,这么沉不住气,这总理国务大臣你还能不能干好?”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为君者,不该如此行险!”杨慎倔强地说,“太子能知民间疾苦自是好,然而如今众臣贤德,又不至于将来蒙蔽圣听。陛下这么做,是怕将来臣下奸猾、太子昏聩吗?此非正道!”
  
  朱厚熜被他气得不行:“你倒是敢说!众臣贤德,朕何须大察,何须有那三问?另外不要东拉西扯,太子能耳闻目睹,真知晓民间疾苦,将来做个贤君仁君,难道不是好事?因噎废食,这点小事你如临大敌,是何道理?”
  
  “臣非小题大作,如今曹国务请辞,臣才知皇后娘娘凤驾归天之时有多凶险!如今后位仍空悬,陛下不可不防!”
  
  “后位朕早有主意,皇后有遗愿,以其亲妹填房,朕已允了。”
  
  听到皇帝冷冰冰的声音,杨慎彻底惊了。
  
  这件事,知道的人极少,也就只有崔元夫妇、陆炳、孙元兄弟等寥寥数人。
  
  原本是要等到万寿圣节之后才由永康长公主先提出来给皇帝“冲喜”、“护本命年”的,现在话赶话,朱厚熜提前跟杨慎明说了。
  
  一门两后,对于其他朝臣来说自然是极大的冲击。
  
  杨慎震惊地说道:“怪不得孙总长回了京,曹国务请辞,莫非也与端嫔……”
  
  “朕能没想过这些就安排太子去游历吗?”朱厚熜嘟囔着,“朕越看重太子,越着意培养太子,东宫之位才越发安然无恙!重视皇后遗愿,破格以其妹续为皇后,诸妃嫔及皇子才知皇储之事皆朕一言而决,不会有妄想!新后与太子有血脉之亲,将来仍旧尊贵,也不会有铤而走险之事!朝野需知朕一片苦心,莫要在此事上多加妄议!”
  
  杨慎呆呆地说道:“陛下,孙家恩荣太过……”
  
  “孙元辛辛苦苦在陕西种了几年树!有朕在,孙家难道能权倾朝野?”朱厚熜瞥了他一眼,“你们若是担心,莫不如把宪条、把宗旨议好。别揪着太子游历一点小事苦谏,你也别到处嚷嚷,要你替朕解忧的事情多了。”
  
  杨慎抿着嘴看皇帝。
  
  “还不站起来?跪着跟委屈小媳妇似的。”朱厚熜无奈地挥挥手,“跑到朕面前,本以为你思索大政方略已有头绪,原来就都是这些小事?对日本的方略呢?科学院、工业、农业、商业的安排呢?今后三年把宪条、律法体系怎么建设好,大同党宗旨怎么宣扬好呢?”
  
  “……臣……”
  
  “……朕就是欠了你,知道你昔年南下至今热血未凉!”朱厚熜长叹一口气,“格局放大一点,有这功夫还是回去再好好想想,和已经初步定下来的几个国务商议商议。大国策会议上,难道你也只是说这些?”
  
  杨慎毕竟不是张孚敬啊,有些事也不如严嵩。
  
  只是今后这段时间内政上是要树立思想纲领,杨慎这人……虽然有时候钻牛角尖,这么多年立身还是很正的,也确实是理想信念很坚定的人。
  
  而他之外,资历威望都够的,要么是严嵩这种有野心但理想抱负可能不坚定的,要么是张璧那种老油条。
  
  至于黄佐、刘天和这些,偏科严重。
  
  其他人,都还太年轻了些。
  
  被杨慎气了一通,朱厚熜有些郁闷。
  
  属实略微失望,过去专管财税,杨慎做事挺让他省心的。如今位置要上去了,格局还打不开。
  
  屁颠屁颠跑过来,就盯着几件小事,也不知他面临皇帝如此重要的阶段任务到底是怎么做的,难道没有紧赶着和其他重臣商议一下?
  
  朱厚熜让黄锦找来诸多秘档又翻看了一下,最后有些无奈地放了下来。
  
  专管财税的人,朋友少。老是公事公办的他,公事上也许总被别人笑脸相迎不敢得罪,但与他这个久富才名又端上了新人设架子的家伙很难交心。
  
  也许还有杨廷和当时对他的告诫:有过当首辅的爹,有过当总督的叔叔,他自己又是尚书、太子属官,杨廷和想必也告诫过他可以低调一下,少结门生乡党,避免朝臣忌惮、皇帝猜忌。
  
  于是现在奉旨结党的事情就不太会办了。
  
  朱厚熜一时怀疑自己是不是选错人了:这种事,也许让严嵩去做还更好。这家伙,既懂得帮皇帝鼓吹,作为大同党“奠基人”之一的话,哪怕假装也该假装得高风亮节、谨守品德本分吧?
  
  在这个距离大国策会议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点,朱厚熜有点动摇起来。
  
  过了一会他又自己摇了摇头。
  
  已经不是只靠某一个人就去办好某些事情的时候了,朱厚熜这个大同党党魁,自然是要组织核心同志们多开几次会,大家各自分工明确才是。
  
  让杨慎主要去抓经济建设好了,这组织内的思想建设,让后面的继任者帮他去抓就好。
  
  想到这里,朱厚熜吩咐了下去:等唐顺之等内定的下一届国务大臣们悉数抵京,就开今后三年重大国策的研讨会议。
  
  杨慎一个人想不明白的事,组织上研究决定好了,他再主持好工作就行。
  
  吩咐完了这件事,朱厚熜又想起既然对杨慎也说出口了,孙岚的事也该提上日程。
  
  作为当时为了后宫“新旧势力”平衡策略的一部分,孙岚这个完全新人入了宫之后,其余妃嫔都是已经在宫里呆了十多年甚至二十年的人物,她这个十几岁的与她们很难和谐,所以不只是单独进孙岚一个。
  
  夹在几个人里一起,皇帝又单独从孙家迎一个人入宫也不会那么显然。
  
  朱厚熜一边高喊着天下大同的理想,另一边又依旧从心所欲:辛苦了大半辈子了,就不能再享受几个新人吗?
  
  虽然他自己说服着自己的“腐朽”,但旁人完全不会这么想。
  
  皇帝那么大的家,不就是用来安置妃嫔的吗?寻常富贵人家还有几房小妾呢。
  
  于是明潜、张风、戚云三个小伙子才刚到湖广,就耳闻目睹了一件新的事情。
  
  这次不是大选秀女,是为了皇帝冲喜,是为了表达皇帝对士农工商军艺等几大出身的同样尊重。
  
  共选六人。
  
  可这是两京诸省诸边区都有六人,总数就不少了。其余人,代替宫里一批年长了将要蒙恩放归退休的女官作为后备。
  
  “那些歌女舞女又有几个干净的?这岂不是会污了宫闱?”
  
  潜邸安陆,三人在这边粮储号皇庄旁的小镇上喝着茶,这里也有议论。
  
  张居正看了看朱载墌,不知他心里在想什么。
  
  朱载墌只安静地听着。
  
  “我说怎么这些年大兴戏楼呢。”
  
  “兄台慎言。这么多年,陛下扰民极少。既要大选秀女,想来也是不可偏颇,诸省都需要尽尽忠心才是。”
  
  “可谈不上大选。听闻,只是让各省乡贤在察荐。”
  
  “可见并不简单,兴许是为了那什么传言之中的大同党。”
  
  “哦?兄台有何高见?”
  
  “正所谓雨露均沾啊。大察工商,不仅许多官员惶惶不安,不少乡贤也提心吊胆。既有圣恩再选秀入宫,自然也要让乡贤们有些指望。”
  
  “……原来如此。”
  
  朱载墌听到这里,忽然对张居正笑了笑:“张贤弟,你我游学至此,有些乡贤也该拜会一二。”
  
  “明兄所言甚是。”张居正微笑着回答,“那我便投帖拜访一二。”
  
  借着这件事,看看地方乡贤是如何为皇帝“察荐秀女”的吗?
  
  什么样的人物带着什么样的目的入了宫,跟太子将来的利益也密不可分呢。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