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一看文学 > 靖明 > 第200章、酷烈尸谏,新年惊吓

第200章、酷烈尸谏,新年惊吓

第200章、酷烈尸谏,新年惊吓 (第2/2页)

想到这里,王守仁终于笑了笑:“惟中所言甚是!”
  
  是要多养好身体,那样便能多看几眼。
  
  ……
  
  紫禁城中,朱厚熜照常看了看锦衣卫及内厂按规定呈送宫中的奏报。
  
  天下士子对于这所谓实践学和辩证法的议论,没有出乎朱厚熜的预料之外。
  
  有完全接受不了的,也有百思不得其解的。
  
  但因为名义上是皇帝提出的学问观点,冒然出来狂喷的几乎没有——也许有,正在路上,但那必定是一些刚烈之人、做足了准备的。
  
  因为被裹挟到了新法之中,大多数人的矛头都对准了杨廷和。
  
  朱厚熜为党魁做了个悲伤的表情。
  
  也许是杨廷和上辈子作恶多端,所以这次遇到了他。
  
  当然了,朱厚熜会给他一种很特别的爽。
  
  在这皇权至高无上的时代,除了皇帝本人之外,其他人所能收获的最特别的爽,莫过于不论自己怎么瞎折腾,最后总能得到皇帝的保护与支持。
  
  只要他不违背皇帝的意愿。
  
  所以魏彬、王琼等人过去虽然不干净,但现在对皇帝的安排甘之如饴、感激在心。
  
  在他们心中,自己就是实打实的明君。
  
  这是一种掌控者选择权的爽快感,就好比朱厚熜现在每个晚上都有选择权一样。
  
  今天,他选择了去长安宫当中。
  
  刚刚半岁多的朱载垺正在牙牙学语,这让林清萍与蒋太后都很欣喜:这是聪慧的表现。
  
  孩子被抱去睡了,林清萍更加知足地依偎在他身边。
  
  以她的年龄,如果之前是因为皇帝对于“国本”问题的重视,那么现在有那么多选择,却依旧不忘旧情,愿意把她与那么多年轻貌美的妃嫔们一视同仁地看待甚至于更重视两三分,这是林清萍之前不敢奢望的。
  
  “你恐怕不太理解你帮了朕多少。”
  
  朱厚熜身边,只有这一份颇为知情达意又沉稳恭顺的大姐姐享受。
  
  如今,生育过的林清萍更显丰润。有了别样身份之后,她在宫中的待遇也不可同日而语。
  
  听到朱厚熜的话,林清萍有点疑惑地问:“臣妾……没做什么啊。”
  
  “心思全在孩子身上啊?”朱厚熜笑着搭住她的腰,有些怀念地说道,“忘了你和朕一起研究经义的日子了?”
  
  “……臣妾只是按陛下的要求寻章摘句而已。”
  
  朱厚熜微微抿嘴。
  
  看似很简单,但其实很累人。
  
  古人做学问为什么那么难?因为没有自己熟悉的搜索查询这种技术手段。自己的学问有多渊博,全靠藏书多少或者记住了多少。
  
  人家的引经据典,是真的从自己脑子里引经据典。
  
  朱厚熜一来占了有人无条件地服从自己命令的优势,二来占了有未来更科学的学问研究方法论的优势。
  
  最主要的是,他借了理学和心学的内容,把后世经受了检验的哲学思想融入其中。这过程里固然离不开林清萍的帮助,更加立于不败之地的还是那些思想的严谨性和先进性本身。
  
  哲学归根结底就是认识世界、认识人类本身的学问。要论这两个主题,身处局中的这个时代的杰出天才们,总归受到许多束缚。
  
  做皇帝还有一个好处:他只管提出来,却不用再亲自下场去辩了。
  
  有了变法的这个大事件,杨廷和这些新党自然会搜肠刮肚地下场去辩论。
  
  如果他们一时之间辩不过,还有国策会议上的“群策群力”。
  
  经过了近三年时间,朱厚熜认为自己初步实现了阶段的目标。
  
  于是现在的心情是享受的。
  
  享受着贤妃因为宠爱不减而焕发着的逢迎情意,享受着大势在握的安心感,享受着自己正一点一滴改变这个时代的成就感。
  
  直到费宏上疏来弹劾杨廷和有不臣之心,直到王守仁通过密匣第一回奏请学问之外的事情:他为浙江士绅发声,说市舶司裁撤牵连甚广,附议严嵩所奏在浙江设皇明记分号之请,让浙江士绅富户能不断经商之利。
  
  直到午门之外的登闻鼓下,在正月十五大朝会之前发现了一具尸体,那尸体怀中藏了一封奏疏。
  
  明初,太祖置登闻鼓于午门外,由监察御史一人监之,“非大冤及机密重情,不得击,击即引奏。“
  
  后移至长安右门外,由六科给事中与锦衣卫轮流值班,接纳击鼓申诉上奏者。
  
  《大明会典》有载:“凡按察司官、断理不公不法等事、果有冤枉者、许赴巡按监察御史处声冤。“
  
  洪武二十三年发布诏令,允许一应冤抑等事,击登闻鼓陈告,朝庭钦差监察御史出巡追问。但若击鼓申诉不实者,杖一百,事重者从重论。同时规定,户婚、斗殴相争等案件不可击鼓,否则严惩。
  
  但这次不是普通的击登闻鼓诉冤,而是尸谏。
  
  自古死谏,有老死之后以尸相谏的,譬如春秋时卫国大夫史酋。有抱着必死之心之言的,比如此时还没出现的备棺死谏的海瑞。
  
  真正的尸谏,历史上明文有载的仅仅只一次。
  
  发生在洪武二十八年。
  
  青文胜,字质夫,夔州人。仕为龙阳典史。龙阳濒洞庭,岁罹水患,逋赋数十万,敲扑死者相踵。文胜慨然诣阙上疏,为民请命。再上,皆不报。叹曰:“何面目归见父老!”复具疏,击登闻鼓以进,遂自缢于鼓下。
  
  现在,历史上第二次真正的尸谏发生了,还是在大明朝。
  
  正月十五的望日朝会,还处在节庆欢喜中的嘉靖三年,在一开始就蒙上了阴影。
  
  新党全体脸色沉重,望着已经呈递到皇帝面前的那封从死者怀中找出的奏疏。
  
  嘉靖二年广东广州府新会县新科进士李翔。
  
  在他刚刚高中进士,人生正开始腾飞的第一年里,他选择了自绝于登闻鼓下,留下一封奏疏。
  
  许多人还并不知道那封奏疏里写了什么,但不管写了什么,这必定将是写入青史的一件事。
  
  上一次尸谏的,只是个吏员。这一次,是一个进士。
  
  因为李翔出身广东,因为广东新法和年前才刚刚问世的新学问,因为青史明文有载的真实尸谏只发生在了大明朝,没有一个人敢乐观揣测随后的变化。
  
  他们忐忑的眼神都看往了御座,看着今年虚岁十八的皇帝。
  
  他亲手杀过广东举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