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一看文学 > 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 > 第四百九十五章 弹劾跟吹捧

第四百九十五章 弹劾跟吹捧

第四百九十五章 弹劾跟吹捧 (第2/2页)

朱元璋闭上眼睛:“就是因为这样,所以我才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啊。”
  
  他这一生杀伐果断,自认从不欠别人什么。
  
  可唯一对于自己这个弟弟,朱院长是真的觉得亏欠的太多太多了。
  
  老朱自家人知道自家事儿,他之所以能做这个江山,最大的原因就是朱瀚。
  
  刚开始的时候,如果没有朱瀚劝说,自己也不可能下定决心参加义军。
  
  在打天下的时候,就是自己的弟弟弄出了各种各样的玩意儿,这才帮他奠定了大明江山。
  
  当然老朱不知道的是,就算是没有朱瀚的出现,真正的历史上,它依旧是大明的开国皇帝。
  
  只是这个时空的朱元璋,是在朱瀚的帮助下,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所以他理所当然的认为,如果没有朱瀚的帮助,自己根本就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
  
  这就相当于兄弟两个做生意。
  
  点子是朱瀚出的,创业的过程中也是朱瀚拿出了各种各样的产品。
  
  而老朱,基本上就是出死力的那一种。
  
  结果到了最后,老朱成了真正的实权董事长,朱瀚却成了一个只拿分红的股东。
  
  但凡有点儿良心的人,心里总会过意不去的是吧?
  
  而老朱嘛,偏偏不是一个纯粹的政治生物。
  
  在他的心中,亲情还是相当重要的。
  
  否则的话,老朱滤过之后也不会到处分封。
  
  当时老朱那么做,也是有一个十分朴质的想法。
  
  自己飞黄腾达了,老朱家的所有人自然也要跟着鸡犬升天嘛。
  
  否则的话,自己这个皇帝不是白当了?
  
  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
  
  只有当了皇帝之后,才真正明白治理天下究竟有多么的辛劳。
  
  以前还好,可随着大明版图的逐渐扩张,
  
  朱元璋所要处理的事物也越来越多。
  
  尤其是最近一年,他已经越来越多的感觉到自己有些力不从心了。
  
  他对朱标这个太子虽然很满意,不论人品,学识,能力都是上上之选。
  
  可什么事都怕比较,拿朱标跟朱瀚一比……
  
  好吧,老朱都不知道这有什么可比的。
  
  “至于大同那边儿……”朱元璋不动声色的转移了一个话题。
  
  想到大同来的汇报,朱元璋苦笑起来:“咱记得,大同知府吴振跟七五可没有什么关系吧?”
  
  “怎么了?”马皇后满脸疑惑,总觉得朱元璋似乎话里有话。
  
  朱院长随手拿出一份奏章,交给马皇后道:“看看吧,咱都不知道,七五究竟给这个大同知府,灌了什么米汤,能让他这么为他说话。”
  
  马皇后却没有着急去接,而是先看了一眼那份奏章。
  
  这份奏章用的是淡蓝色的外皮,很显然,并不是正式的公务行文,而只是用于汇报事情的奏本。
  
  这就不太属于正式朝廷公务的范围。
  
  再加上有朱元璋的允许,马皇后这才拿起奏章看了起来。
  
  朱元璋无奈的道:“皇后,你太小心拉,你我夫妻二人何必在意这些?”
  
  马皇后却是笑着摇了摇头:“重八,无规矩不成方圆,有些事儿从我开始就要立下规矩。只有这样,后世子孙才有迹可循。”
  
  “如果咱们不守规矩,后世子孙又怎么会遵守?”
  
  朱元璋无语:“好好好,总之咱说不过你就是了,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奏本,没有什么关于朝政的消息,你放心大胆的看便是。”
  
  马皇后这才打开奏本,仔细看了起来。
  
  这作本上面,也的确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消息。
  
  或者说也有一些重要的消息,只是相比这上面的内容来说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这是大同知府吴振,专门写给朱元璋汇报大同现在情况的奏本。
  
  之所以没有用正式的公文,而是因为在这个奏本当中,提起的基本上只有一个人,又或者说一个人以及他身边的人。
  
  那自然就是大明的英王殿下朱瀚,以及他的一些弟子们。
  
  在这封奏本之中,大同知府吴振,几乎把朱瀚夸到了天上去。
  
  如果光看这封奏本的话,会让人有一种感觉。
  
  这大同的旱灾,全都是英王朱瀚,凭借一己之力生生扭转过来的。
  
  最开始的时候,大同府赤地千里,最缺的就是粮食。
  
  可就在这种时候,英王殿下突然来了,不仅来了,还带来了他置顶的高粮价。
  
  四两银子,一石粮食。
  
  这个恐怖的粮价,当时的朱元璋听到了都震惊无比。
  
  可最后所有人都发现,英王朱瀚是正确的。
  
  正是因为有这种高昂的粮食价格,让那些粮商们,拼了命的往大同府运送粮食。
  
  截止于这封奏本发出的时候,大同府已经彻底不缺粮了。
  
  能在这种恐怖的旱灾之下,让大同府不缺粮,光是这一点就已经活人无数了。
  
  而且事后有很多人都曾经分析过,按照大同现在的灾害规模,如果不是朱瀚,将粮食的价格界定在四两银子。
  
  导致大同府的粮食过多,商人们互相竞争,导致价格抬不上来。
  
  否则的话,就算是涨到五两,甚至是六两都很有可能。
  
  之后,朱瀚的难民营之策,又安抚了逃难过来的大同难民们。
  
  跟以往,把难民们丢在城外,任其自生自灭不同。
  
  朱瀚实行的以工带振之策,几乎是在大同府外,生生的建造了一座新城。
  
  百姓们,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而不是朝廷的施舍。
  
  在写这一段的时候,吴振也不知道是不是兴奋过度。
  
  竟然写的格外的详细。
  
  甚至,连大同府外的那些难民们每日吃的什么,都列了一个单子出来。
  
  朱元璋看着都有点儿傻眼,每天都有肉,这还是难民的生活?
  
  当年如果他们每天都能吃到肉的话,可能根本就不会去参加什么义军吧?
  
  最后,大同知府吴振还感慨了一句:“难民们的生活,比之府城百姓还略强一些。”
  
  难民的日子,过的比普通的普通百姓还好。
  
  哪怕朱瀚是朱元璋的亲弟弟。
  
  老朱也十分清楚,自己这个弟弟究竟有着什么样逆天的本事,他也有点儿不太相信这些话了。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