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一看文学 > 大明元辅 > 第284章 总百揆(七)姑嫂同心

第284章 总百揆(七)姑嫂同心

第284章 总百揆(七)姑嫂同心 (第2/2页)

正因如此,太子监国之时也往往会被皇帝留下一些亲信辅政——辅政的确不假,但他们显然也同样负有监督太子的责任。毕竟是如此巨大的权力,交给自己的儿子都不算特别保险,又何况是一位已经之国的兄弟呢?
  
  李太后已经年老,但却没有糊涂。她虽然明白了皇后的话中之意,可因前不久自己已经和皇帝有过一番恳谈,如果这么快又和皇帝谈论朝政……她也不希望自己有什么明显的干政之举,将来在青史中留下污名。
  
  “唔,这件事的确不小,不过祖宗自有成法,想必外廷总有明白人的,是吧?”李太后略有些含含糊糊地回答道。
  
  皇后听了这话,多少有些为难。有些话不是不能说,但最好不要是她自己来说。想到此处,她貌似沉吟,却悄然瞥了永宁长公主一眼,目光中捎带一些求援的意味。
  
  长公主殿下至此也已经完全猜到皇后娘娘为何来得如此赶巧。很显然,自己在皇后娘娘心目中早已是友军身份——不管是仅仅代表自己,亦或者还代表高阁老,总之都是友军,都是皇后娘娘可以依赖的支持。
  
  难怪高郎急急忙忙让我入宫呢……高郎之才,天下何人能与并肩?
  
  想到这里,一向有些恋爱脑的永宁长公主甚至感到自己浑身发热,当即打定主意,一定要漂漂亮亮完成高郎的交代,切不可耽误了他的大事。
  
  “哎呀母后!您巧您这话说的,连女儿都听出来了,现在的问题是皇兄一旦南下,京里没有合适的人可以监国嘛!”
  
  永宁长公主虽然此刻也已经三十出头,可是儿女在母亲眼里哪有能长大的?别说三十了,八十岁的女儿如小孩子一般向百岁母亲撒娇也丝毫不违和。
  
  这下子,暗语被长公主点明,李太后也没法装傻充楞了,只好“恍然大悟”般地说道:“哦,原来是监国的问题呀!这倒是很要紧,不过好在同样的事情倒也并非头一次发生……哀家瞧着,就照世庙故事即可。”
  
  皇后松了口气,但仍然再次看了永宁长公主一眼。长公主微微一笑,道:“母后说的是,依女儿看来这件事还真巧,甚至连年岁都相差仿佛。”
  
  这话需要解释一下所谓“世庙故事”——指的是嘉靖帝南巡,这也是原历史上大明最后一次皇帝出京巡狩事件。
  
  不同帝王的巡幸,史书有不同的评价,如隋炀帝、明武宗的巡幸,史书在记述时多贬义;而如康熙的巡幸,史书在描述时却少有这类贬义的意涵。鞑清仅乾隆就曾六下江南,相比之下,明朝皇帝巡幸的次数无疑是较少的。
  
  明前期,永乐帝、宣德帝北巡,被后世视为护卫北边的需要,备受褒誉;而英宗欲效仿先祖,御驾亲征,奈何落下个悲剧命运,成了蒙古人的俘虏,颜面扫地,多为后世责备。
  
  贸然亲征确实不妥,然而联系时局可以发现,彼时的蒙古是瓦剌和鞑靼连为一体,蒙古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外加雄主也先有复元大志,可以说,英宗面临的是自元末以来最强大的蒙古。
  
  永乐帝当年亲征漠北、西击瓦剌,对瓦剌、鞑靼两部也是一打一拉,不愿与他们同时为敌;鞑清康熙亲征噶尔丹,也不过是同瓦剌的一部作战;乾隆平定漠西蒙古,也只是击败了原明之瓦剌,且彼时漠西蒙古内乱严重。
  
  由此可见,明英宗的主观失误虽然是一方面,而彼时的客观形势也是另一方面。英宗朝的明军,守御或还勉强,进攻并无余力。
  
  但是不管怎么说吧,由于大明差点因英宗亲征而亡国,因此后世朝臣对明帝远离京师十分戒惧,生怕自己规劝不力,继而耽误了社稷。也因此,明朝大臣对于帝王出京巡狩是十分抵触的,哪怕是紫禁城天气热,帝王去西苑等地消消暑,大臣们也觉得彼处不可久留。
  
  究其原因,帝王巡狩或去郊区休养,终归了是离开了紫禁城这一权力中心,常朝等不免受到影响,且帝王的言行更难被朝臣们窥知,大臣们不放心!
  
  到了正德时,武宗以好巡狩出名,南巡、北巡、西巡一个也不少,然而史家对他的评价多贬责,认为他喜好游玩,出巡纯粹是劳民伤财,这种评价显然有些偏颇。
  
  “巡狩”这个词本就是为帝王创造的,巡狩本身无错,关键看帝王出巡做了什么。武宗北巡北边,不能说对北边防御没有帮助,至少皇帝亲临前线,虽肯定带来了骚扰,但同样也必然给了北边将士以很大的鼓励。
  
  正德帝时,明朝面对的敌手是蒙古中兴之主达延汗,达延汗统一了东蒙古,对明北边形成了全面地压迫,史料常称达延汗为“小王子”。正德帝北巡九边,又何尝不是对北边局势的担忧呢?游玩可能是一面,但为社稷着想也必然是一面。
  
  如果皇帝只是在京郊西苑、西山避暑消凉,或者去昌平谒陵,那么还不能将之视为巡狩,毕竟连京畿都没出,也谈不上什么巡视民瘼和军情。有明一代帝王最后一次离京巡狩,就是嘉靖十八年的嘉靖帝南巡。此后,隆庆、万历、泰昌、天启皆未离京出巡,最多就去了下昌平。
  
  隆庆帝是没空动,因为他主政前期俺答汗隔三差五破边到山西等地劫掠,后期则虽然完成了俺答封贡,但他自己身体垮了,就算想动也没什么力气去动了。
  
  万历帝是不爱动,原历史上的俺答封贡发生后,明蒙关系还比较和睦,但万历帝最远就去了昌平拜谒祖陵。后来因为国本之争和百官打起了冷战,自然也就更没有出京的意思了。
  
  泰昌帝也没空动,因为在位时间实在太短,这就不说了。天启帝时,后金已经崛起,缺乏出巡的外部条件。崇祯年间,后金和蒙古联军每隔几年就到明京畿一游,最远还去山东济南俘虏了德王,崇祯帝更不敢动。
  
  其实崇祯末年,崇祯帝一度有南狩的念头,奈何局势发展太快,大顺军以迅雷之势,连破山西、大同、宣府、居庸关,他又还担心自己南巡落下狼狈之名,犹豫之下最终南巡无望,明亡不远矣!
  
  嘉靖帝由藩王而为帝王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就不多说了。总之每逢清明节百姓祭祖之时,嘉靖都不能亲临显陵拜谒,因为实在离得太远。既然自己已经是皇帝了,嘉靖帝心想:把生父陵寝迁到北京不就得了?
  
  他让大臣们讨论迁陵之事,当时为礼部尚书的夏言说:“兴献皇帝的体魄已经埋葬很久了,如果我们贸然打开陵墓,怕是泄了陵寝的灵气,恐怕兴献皇帝也不愿意这样啊!”嘉靖帝怕自己的好心被冠以不孝的名声,便暂时放弃了迁陵。
  
  嘉靖十七年底,嘉靖皇帝生母蒋太后去世了。太后生前说:“请儿子务必把我跟你父亲葬在一起。”嘉靖帝谨记遗嘱,便又想把显陵迁到北京大峪山。但是承天府那边来报,说显陵玄宫渗水被淹了,恐怕难以搬迁。
  
  嘉靖听了十分震惊,承天是自己的发迹地,显陵是生父的陵墓,不能让老父亲黄泉之下不安心啊!于是便不顾大臣们的反对,于嘉靖十八年带领夏言、严嵩等文武百官南巡湖广承天府,查看明显陵情形。
  
  这一次南巡,既是明帝最后一次巡狩地方,也是一次由年幼太子出任监国的故事——永宁长公主方才说“连年岁都相差仿佛”,就是言及至此:那一年的太子年仅四岁。
  
  ——
  
  感谢书友“曹面子”的打赏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业余围观”、“阿勒泰的老西”、“iron_Cb”、“书友20220902191544482”、“Apodes”、“风冷霜华”、“潇洒的pig”、“逆风不羡仙”、“星辰大海任我皮”、“doni”、“青山是否妩媚”、“初恋失忆”、“我是廖振新”的月票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书友20170107012220447”的8张月票支持,谢谢!感谢书友“白驹非驹”的10张月票支持,谢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