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一看文学 > 走进不科学 > 第四百八十八章 找到你了,永乐大典!(依旧9000大章,求月票!!!)

第四百八十八章 找到你了,永乐大典!(依旧9000大章,求月票!!!)

第四百八十八章 找到你了,永乐大典!(依旧9000大章,求月票!!!) (第2/2页)

“六米...也就是差不多两层楼对吧?”
  
  陆朝阳在空气中比划了一个高度,又问道:
  
  “这个土层厚度对于地宫的地深而言只能说中规中矩,那么为什么在九殿地宫排水系统完全失效的情况下,下层地宫反而没有积水呢?”
  
  “这厚度且不说雨水洪涝吧,几百年的时间光是上层的积水渗透,估摸着也该渗进去了。”
  
  听到陆朝阳的这个问题。
  
  姜成谷与黄雨婷等人也轻轻点了点头。
  
  陆朝阳的这番话,恰好也是他们心中的疑虑。
  
  早先曾经介绍过。
  
  对于皇陵这种建筑来说,地宫积水是极其常见的情况。
  
  可以说就没有几个皇陵地宫不积水的。
  
  但积水这种事儿也分严重度,不同皇陵的积水程度是不同的。
  
  比如有的是十几厘米。
  
  有的是半米。
  
  有的一两米等等。
  
  其中永陵就属于最严重的那种——目前国内遥感测绘的皇陵大概有三十多座,没有一座的积水程度超过了永陵。
  
  换而言之。
  
  永陵的排水系统已经完全报废,这种情况下九殿下方六米的下层地宫内,怎么可能会没有积水呢?
  
  待陆朝阳说完后。
  
  张子昂这位工程大老也轻咳一声,给出了数据上的看法:
  
  “小徐,其实我刚才也想问来着的,你所说的底层地宫没有积水确实有点奇怪。”
  
  “因为根据我们此前采集到的土样,永陵的土壤属于饱和软弱土层,孔隙比在1.3左右,不排水抗剪程度22.45kpa。”
  
  “这是标准的第四纪后期形成的泻湖相土壤,与定陵那边的几乎无二。”
  
  “我按照定陵的数据简单算了算,照理来说九殿下方14米的范围内应该都是渗水区,6米这个区间内最少要积水1/3甚至1/2的地宫容积才对......”
  
  看着一脸疑问的众人,徐云下意识与潘院士对视了一眼。
  
  片刻过后。
  
  二人的脸上忽然极有默契的露出了一丝笑容。
  
  随后潘院士深吸一口气,环视众人一圈,说道:
  
  “没错,如果单纯是按土壤情况来看,九殿之下的地宫中确实应该存在不少积水。”
  
  “但问题是......小徐他之前有说过那间地宫的外壁....就是普通的常规土层吗?”
  
  众人顿时一愣。
  
  接着姜成谷率先反应了过来,心中隐隐冒出了一个猜测:
  
  “潘院士,您的意思是......”
  
  潘院士没有接他的话,而是继续说道:
  
  “其实除了小陆所说的积水之外,底层地宫还有一个标准逻辑难以解释的地方,那就是它不符合礼制。”
  
  “华夏古代的皇陵在布局上都要遵守固定的章程,比如说选址,比如说朝向,又比如说地宫的布局。”
  
  “九间墓室的布局是明朝的标准礼制,即便嘉靖在位时间长达四十五年,他也很难打破这种规矩——所以很多人宁愿认为《永乐大典》存放于左配殿,也不相信嘉靖会再挖一个下层地宫。”
  
  听闻此言。
  
  饶是对于积水问题依旧心有不解,翁同和童怀军两位考古专家还是点了点头。
  
  这话算是说道他们的心坎里儿去了。
  
  早先曾经提及过。
  
  在相信《永乐大典》存在于永陵的群体内部,可以分成三个派别。
  
  分别是认为永陵在左配殿的降临派。
  
  认为嘉靖在地宫同层开了个密室单独存放《永乐大典》的拯救派。
  
  以及嘉靖在地宫下方又挖了个第二层、用以安置《永乐大典》的幸存派。
  
  其中幸存派不赞同拯救派的原因,就是地宫同层再开密室有违礼制,朝野必然强烈反对。
  
  但实际上。
  
  幸存派的观点,同样有些不符合明朝的皇陵规则。
  
  因为理论上来说,帝棺所在的区域通向的便是‘地极’。
  
  你在地极下方再挖个密室怎么着都有点膈应人吧?
  
  只是明朝的礼制并没有明确禁止这种行为,所以幸存派相对拯救派来说更容易接受一点——但也仅仅是一点罢了。
  
  很多人秉持幸存派的原因,其实不是因为真的信了它。
  
  而是因为拯救派可能性几乎为零,同时降临派认为的左配殿必然早就被积水淹没了,《永乐大典》即便放在里头此时也早已和凢凢一样湖的一塌湖涂。
  
  所以很多人出于美好期许的角度,才选择了幸存派。
  
  可眼下的这个发现却验证了幸存派的观点,对于翁同和童怀军这样的专业人士而言,你说他们没点质疑那显然也是不可能的。
  
  只是此前他们的心思全部都放在了底层地宫里是否存在《永乐大典》的探究上,对于地宫存在于下层的这个事实,也就抱着存在即合理的想法暂时搁置到了一边。
  
  但现如今听潘院士这么一说.....
  
  这确实有些奇怪。
  
  积水、礼制。
  
  这两个逻辑问题同时出现,这就不是用巧合能够解释的过去的了。
  
  随后看着一脸茫然的众人,潘院士也不卖关子了:
  
  “诸位,我刚才看到了报告结果,所以厚颜站在上帝视角说一句比较指点江山的话,那就是......”
  
  “你们的思维其实陷入了一个误区。”
  
  姜成谷顿时一愣:
  
  “误区?”
  
  “没错。”
  
  徐云点了点头,从潘院士那儿接过了话头:
  
  “在大家的认知里,所谓的地宫,指的应该是地底下被挖出来的一个空间,就相当于咱们现代建筑里的地下室,对吧?”
  
  “但诸位有没有想过另一种可能呢....”
  
  “那就是位于地下深处的不一定是掏出来的地下室,也可能是被‘埋’进去的盒子?”
  
  “......”
  
  听闻此言。
  
  众人的脸上齐齐露出了一个问号:
  
  “?”
  
  不过很快。
  
  翁同便率先反应了过来,眼睛瞪得滚圆:
  
  “等等,小徐,你的意思是.....那个下层地宫,实际上是一个被埋在底下的巨大盒子?”
  
  “也就是书籍封装在箱子里,箱子的外部还有一层壳?”
  
  “宾果!”
  
  徐云朝翁同竖起了一根大拇指,脸上也浮现出了一丝感慨:
  
  “‘盒子’与‘地下室’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地下室有前往地面的走道,但埋在地下的盒子却没有。”
  
  “而根据重力梯度仪的检测,底层地宫与九殿地宫以及地面之间,也不存在任何连接的通道。”
  
  “也就是说嘉靖是先掏出了一个巨大的土坑,把那个‘盒子’塞到了地下,然后再在上方修建的九殿地宫。”
  
  “如此一来,也就不存在所谓破坏布局的问题了,嘉靖这天赋点果然点歪了......”
  
  姜成谷and众人:
  
  “????”
  
  妈耶?
  
  这tmd也行?
  
  不过仔细想想.....
  
  好像还真说得通?
  
  所谓破坏礼制破坏布局,指的是‘建筑’方面的事儿。
  
  但如果只是在自己的棺材下方塞个‘盒子’,同时又不修建通道......
  
  那么这就和建筑无关了。
  
  就像现实里的宅基地。
  
  出于风水啥的原因不能建地下室,但你在宅地基地下埋瓶酒总没问题吧?
  
  按照上层地宫近千平米的占地面积对比,下层地宫就相当于你在自家地下埋了台冰箱。
  
  行为上奇葩,但规矩上还真没啥问题。
  
  以嘉靖的独特属性以及对《永乐大典》的狂热程度来说,似乎还真做得出来这种事儿。
  
  接着很快。
  
  翁同又意识到了一件事:
  
  既然是盒子,那么就肯定要有六个封闭的面。
  
  加之徐云所说的阻隔积水,那么这些‘面’的可选材质也就不多了——毕竟挡了四百多年呢。
  
  按照徐云此前所提及的信息。
  
  下层地宫的面积大概是五十多平米,那些装有书籍的箱子不少呈堆叠状。
  
  那么‘盒子’的高度姑且按照3米来算吧。
  
  假设它是个底部7x7的长方体,那么六个面需要的材料总面积就是.....
  
  7x7x2+7x3x4......
  
  182平方米。
  
  想到这里。
  
  翁同不由对徐云问道:
  
  “小徐,那个盒子的外壁是什么材质组成的?”
  
  “铜?还是纯金?”
  
  徐云看了他一眼:
  
  “外层是铜。”
  
  “果然是铜吗.....”
  
  翁同若有所思的摸了摸下巴,这个答桉倒是不出他意外。
  
  底层地宫六个面的总面积大概180多平米,体积则是50x3,也就是150立方米。
  
  以嘉靖在位时的大明国力,凑到这种规格的铜并不困难。
  
  实际上。
  
  在华夏漫长的历史中,有很多巨型的纯铜建筑存在,比如最有名的四大铜殿。
  
  四大铜殿因其工艺高超、价值高昂而又金碧辉煌,历来被誉为四大金殿。
  
  其中最负盛名的是位于武当山最高峰天柱峰顶端的武当山金殿,又称武当山金顶。
  
  武当山金殿建于明永乐十四年....也就是1416年,是四大金殿最早的一座。
  
  内供真武大帝像,重约400吨,全铜铸造、鎏金工艺,历经600余年仍然瑰丽无比。
  
  还有最重的五台山铜殿。
  
  位于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山的大显通寺,为重檐歇山顶式传统建筑结构,全重达500吨,是我国现存最重的铜殿。
  
  五台山铜殿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也就是1608年,比嘉靖的时代还要更晚一些,从里到外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
  
  五台山铜殿宽4.7米,深4.5米,高8.3米,总体积175立方米左右。
  
  最大的铜殿则是鸣凤山铜殿,高6.7米,宽、深各6.2米,总体积257立方米。
  
  所以以嘉靖的能力来说,锻造出这么一座铜殿用于封存《永乐大典》,可行性方面是不存在任何问题的。
  
  同时全封闭铜殿...或者说铜盒子的隔水能力自不必多说,考古史上多的是保存在密封铜盒里没被腐蚀的文物例子。
  
  想到这里。
  
  翁同不由缓缓呼出一口气:
  
  “不亏是嘉靖,这手笔可是真大.......”
  
  然而他的感慨还没抒发完。
  
  耳边便再次响起了徐云的声音:
  
  “翁教授,除了外部的铜层,下层地宫的内部还包裹着一层材料用于加固防水效果。”
  
  “内层还有?”
  
  翁同眨了眨眼,不过很快便也释然了:
  
  “这倒也正常,我们在很多遗迹中也发现过类似的情况,金属外壳的内部往往会附着其他一些材料,比如说镀金之类的。”
  
  “小徐,地宫铜外壳的内部材料是什么?”
  
  徐云抬头看了他一眼:
  
  “金丝楠木。”
  
  ...........
  
  注:
  
  看到评论区有同学提到常温超导,这里简单聊聊我的看法哈。
  
  首先这个技术虽然挂着常温,但实际上需要高压才能完成,压强是10kbar——注意是kbar,也就是1万个大气压,而不是10kpa。
  
  也就是常温常压超导目前依旧遥遥无期,而且这个技术路径和可控核聚变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此外这个发布者是dias,搞出过很多次有争议的事情,很多人在说他被撤过论文,但实际上最大的黑历史是金属氢——对,金属氢那事儿就是他整出来的,到现在都是一个笑料。
  
  最后说个小技巧,当你看到某个科技成果是在被一堆金融博主狂吹的时候,就要做好这个消息失真的准备了。
  
  五天码了4.7万字,求月票!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