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一看文学 > 走进不科学 > 第四百八十五章 这就是永陵(九千字大章!!!)

第四百八十五章 这就是永陵(九千字大章!!!)

第四百八十五章 这就是永陵(九千字大章!!!) (第2/2页)

翁同拿着烟的手微微一顿,目光有些缥缈:
  
  “成了,进展的很顺利,前天转正,昨天刚交上五险一金,公积金比例我看了,12%拉满,待遇方面还挺不错的。”
  
  童怀军:
  
  “????”
  
  为啥感觉这个回答有些不对劲呢?
  
  随后翁同翁同又叹息一声,摇了摇头:
  
  “没办法,谁让这姑娘和我一个性格呢,除了学术啥都不在乎,关键小徐也tmd是一个想法......”
  
  童怀军继续:
  
  “......”
  
  而就在二人聊天的同时。
  
  一旁的张子昂身上忽然响起了一阵电话音。
  
  只见张子昂取出了一台特制的通讯设备,与对面交流了几句:
  
  “嗯,是我...好的....收到!”
  
  挂断通讯后。
  
  张子昂大步走到了众人面前,拍了拍手,大声说道:
  
  “好了各位,刚刚已经收到了挖掘委员会指挥部的指示,请所有人员上车归位,设备准备入场!”
  
  听闻此言。
  
  在车外头休息的众人纷纷走进车内,周围的勤务人员也开始对围观群众做起了驱散工作。
  
  翁同和童怀军见状也将烟头熄灭,重新回到了车内。
  
  这次探测小组一共开来了五辆商务车、四辆遥感测绘车以及两辆后勤车,车次共计十一辆。
  
  其中三辆遥感测绘车中有两辆内部装着真实的遥感设备,它们的目的是混淆视听——不过混淆的对象不是卫星,而是周围的吃瓜党。
  
  毕竟今天整个明十三陵景区虽然禁止游客入内,但景区周围也有着各种民宿或者村镇,外部围观的人肯定不会少到哪儿去。
  
  倘若让这部分人‘偶尔’拍到了小型无人机搭载的遥感探测设备.....
  
  那么既可以增加舆论关注度,又可以把暴露的风险进一步降低,一举两得。
  
  半个多小时后。
  
  车队从景区的主神路中驶出,抵达了永陵的圣德碑外。
  
  说起古代陵寝,首先要提及的就是一个概念:
  
  神道。
  
  这里的神道可不是里的香火神道,而是古代帝王陵区的主要干道,意思是通向死亡。
  
  华夏古代帝王陵区的主神道是公用的,如同大树的主干,而去往各陵的辅神道有如分支。
  
  最先建陵的皇帝修建的主神道通常会直达其陵前,以后的帝王则在主神道的基础上,向其他方向进行延伸。
  
  而所谓圣德碑,指的就是立在陵宫神道上用于歌颂帝王生平功绩的石碑。
  
  一般是龙首龟蚨...也就是龟驮的龙头碑,位于陵门正前方。
  
  也就是无论任何朝代,只要有龙头碑的地方,后方就必然有皇帝陵寝。
  
  “龙头碑后方是陵寝的第一进院落,叫做重门。”
  
  商务车上。
  
  明十三陵景区的主任郑爱秋正在对众人做着永陵格局上的介绍:
  
  “重门后是第二进院落,叫做祾恩门,这扇门后有一座祾恩殿。”
  
  “祾恩殿之后是第三进院落,叫做禄星门,配套的建筑...或者说祭祀礼器叫做石五供。”
  
  “等过了石五供,便是明楼,明楼后方有个圆形区域,区域叫做宝城。”
  
  “宝城的上方叫做宝顶,地面之下就是真正的.....地宫,也就是安放棺椁的区域。”
  
  潘院士静静听完,从身上掏出了一把普通的圆头钥匙,比划着说道:
  
  “郑主任,你看我这样说的对不对哈。”
  
  “整个永陵从重门到明楼之间的区域是一个长条形,类似钥匙头。”
  
  “宝城所在的区域就是钥匙柄,二者组成了一把钥匙,也就是永陵!”
  
  郑爱秋微微一愣,旋即便朝潘院士竖起了一根大拇指:
  
  “完全正确!”
  
  潘院士见状笑了笑,没有说话。
  
  对于搞理科的学者来说,这算是必须掌握的基本素养。
  
  又过了一会儿。
  
  车队正式开进了重门。
  
  重门。
  
  这是永陵的第一进院落,也是普通游客可以抵达的极限区域。
  
  也就是说,重门再里边的陵区是进不去的。
  
  同时为了便于管理。
  
  现在在重门的台阶之下还拉了几道礼宾杆,用红色警戒线标示出“禁止进入”之意。
  
  如果你想偷偷熘进去,等你刚走过警戒线,旁边电线杆上的大喇叭就会开始喊话。(为了让永陵的描写尽量真实,我原本是打算亲自去一趟永陵的,但是因为家里老人和自己身体的原因一直走不开,后来我拜托了一位朋友去永陵给我开了个远程视频,一直拍到了宝城)
  
  虽然门前不再有守陵人天天坐在这里晾太阳了,但现代监控一点也不缺……
  
  进了重门后便是一排砖石路,路面上还有一些石砌的桥梁。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石桥三道”。
  
  “石桥三道”在功德碑南200多米处,桥分一主桥两辅桥,它们全部是石砌单拱券平缓坡桥,基本保持古石桥原貌。
  
  其中主桥桥长15.8米,桥面宽6.7米。
  
  两辅桥个桥长7米,宽3.5米。
  
  因此对于遥感车辆来说,想要开过石桥三道并不算很难,走主桥就行了。
  
  就这样。
  
  车队先后又通过了祾恩门、禄星门,最终停到了地宫所在的......
  
  宝城。
  
  宝城的占地面积很广,远处看去,它是个呈圆形平面、直径两百多米、高度在数米的庞大基座。
  
  这就是嘉靖皇帝的‘坟冢’。
  
  宝城的最前端有着一座高楼,它就是所谓的明楼。
  
  明楼楼中立有圣号碑,作用相当于碑亭。
  
  它也是十三座陵寝最主要的标志,几乎所有的关于十三陵的示意图,都用明楼作为符号标明其所处位置。
  
  与此同时。
  
  明楼还是十三陵中所有陵墓都保存完好的建筑物——唯一的那种。
  
  其他建筑如祾恩门、祾恩殿绝大多数都已倾圯。
  
  “其实在宝城之外,原先还有一圈围墙,叫做外罗城。”
  
  下车后。
  
  郑爱秋趁着勤务人员搬运设备的空隙,又向徐云等人介绍起了宝城的相关情况:
  
  “宝城类似皇宫,外罗城就相当于古代国都的城墙,起到一个保护作用。”
  
  “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外罗城外部的墙体、陵门已经全部倒塌。”
  
  “曾经的广场上原有青砖墁地,现在则是滋生着杂草,连一只鸟儿都看不到。”
  
  “虽然上头每年都会下拨经费,我们也定期都会对地面进行修葺,但无论如何都驱散不了那股萧瑟。”
  
  听到郑爱秋的话。
  
  徐云不由抬起头,看向了面前的这座宝城,这座嘉靖皇帝的陵墓。
  
  嘉靖皇帝在他登基之时,大明王朝已经建立153年。
  
  在大明王朝的276年之间,他独领了45年的荣华,是大明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
  
  他继承了孝宗朝中兴的硕果,但也开创了明末政治混沌的起源。
  
  有些人说嘉靖是明朝衰弱的万恶之源,罪不可赦。
  
  有人则认为他其实是个绝顶天才,驭人之术举世无双,只是用错了方向。
  
  但无论他到底是仁君、圣君、昏君还是暴君。
  
  数百年后。
  
  呈现在世人面前的,也只有一座无论如何维护,都依旧萧瑟残破的宝城。
  
  肉眼望去。
  
  神道上的石板已有多处被轧碎或轧裂。
  
  曾经的汉白玉基底也斑驳不堪。
  
  圣德碑与祾间之间甚至还栽种了不少果树,一颗纪念苹果标价八块钱......
  
  这或许就是岁月吧......
  
  “小徐。”
  
  而就在徐云有些感慨之际,
  
  他的耳边忽然传来了潘院士的招呼声:
  
  “设备已经快准备完毕了,咱们抓紧时间过去吧。”
  
  徐云这才回过神,扭头看向了不远处的遥感车辆。
  
  正如潘院士所说。
  
  不远处的平地上已经放置好了不少设备,张晗等人已经开始做起了最后的数据校验。
  
  于是他连忙应了声是,跟着潘院士快步走向了操作台。
  
  “徐博士,潘院士。”
  
  待徐云和潘院士来到指挥点后。
  
  负责项目调度的姜成谷快步走到他们身边,拿着一台手机朝二人晃了晃:
  
  “现在是上午8点10分,再过十分钟我们将正式开启对永陵的探测。”
  
  “在8分钟前,海对面的红隼眼-2m战术纳卫星刚刚飞过燕京上空,‘恰好’观察到了两台被安放在地面上的标准遥感探测设备。”
  
  “下次出现在我们上空的将会是skybox公司的quickbird遥感卫星,时间间隔是2小时18分钟。”
  
  “如果在卫星抵达前十分钟我们还没有结束测量,上级部门将会启动太空涂鸦。”
  
  徐云和潘院士齐齐点了点头。
  
  众所周知。
  
  目前的遥感...或者说有所人造卫星,在类型上都可以分成两种:
  
  同步轨道卫星。
  
  以及非同步轨道卫星。
  
  其中同步轨道是指轨道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的轨道,也就是卫星在天上相对地面不动。
  
  比如霓虹的葵花-8和咱们的高分-4,就是这类同步轨道静止观测卫星。
  
  它们可以做东亚区域的分钟级实时监测,时间分辨率十分钟一景,不过空间分辨率通常为公里级。
  
  所以真正进行探测的都是非同步轨道卫星。
  
  它们一般运行在150~1000千米高空,每天绕地球飞行十几圈,也是担任空间侦察任务的“主力军”。
  
  海对面目前现役的光学侦察卫星共5颗,包括4颗锁眼-12系列卫星和1颗红隼眼-2m卫星。
  
  另外还有电子侦察卫星共28颗,sar成像侦察卫星6颗,外加大量挂着商业实则偷鸡摸狗的卫星。
  
  这些卫星的轨道是既定的,轻易不会主动变轨。
  
  不过由于卫星和地球表面有相对运动存在,经过特定的的时间,大多数卫星都可以遍历一遍全球。
  
  比如毛熊....不是大毛哈,是毛熊,当年就设计出过一种叫molniya的卫星轨道。
  
  它的轨道周期为12小时,每当卫星来到海对面上空,它就会放慢脚步,认真的采集数据。
  
  卫星将在这里渡过大部分时间,然后迅速划过大西洋印度洋来到毛熊上空——在这里它再一次放慢脚步,有条不紊的发送热乎乎的最新情报给地面站。
  
  所以呢。
  
  目前像燕京、魔都、蓉城这些地方几乎每隔两三个小时,就会有苍蝇嗡嗡嗡的飞过——某些说国内一个礼拜只有一次卫星飞过的同学还是多去了解一下吧.....
  
  因此一如当初的西昌。
  
  这次留给徐云和潘院士的时间,只有......
  
  2小时18分钟。
  
  .........
  
  注:
  
  又是通宵大章,理直气壮求月票!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