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一看文学 > 走进不科学 > 第三百零二章 遇事不决.......(7.4K)

第三百零二章 遇事不决.......(7.4K)

第三百零二章 遇事不决.......(7.4K) (第2/2页)

徐云差不多就对现在的情景有了心理准备。
  
  毕竟小麦的思路,明显就是奔着水银延迟线存储器去的。
  
  没错。
  
  水银延迟线存储器。
  
  照前头所说。
  
  如果将计算机史视作一位主角,那么存储器的发展史,则无疑是一位标准的女主——还是第二章就登场的那种。
  
  除了最开始高卢人帕斯卡发明的「加法器」不需要存储之外(
  
  因为直接把答案写下来就行了),其余所有计算机的发展时期,都离不开存储器这玩意儿。
  
  历史上最早的数据存储介质叫做打孔卡,又称穿孔卡。
  
  它是一块能存储数据的纸板,用是否在预定位置打孔来记录数字、字母、特殊符号等字符。
  
  打卡孔最早出现于1725年,由高卢人布乔发明。
  
  一开始它被用在了贮存纺织机工作过程控制的信息上,接着就歪楼了:
  
  这玩意儿曾经一度被作为统计奴隶人数的存储设备,大概要到1900年前后才会回到正轨——这里不建议嘲笑,因为统计对象除了黑奴外还包括了华人劳工。
  
  到了1928年,IBM推出了一款规格为190x84的打卡孔,用长方形孔提高存储密度。
  
  这张打卡孔可以存储80列x12行数据,相当于120字节。
  
  打卡孔之后则是指令带,这东西有些类似高中实验室里的打点计时器,算是机械化存储技术时代的标志。
  
  而打卡孔和之后,便步入了近代计算机真正的存储发展阶段。
  
  首先出现的存储设备有个还挺好听的名字,叫做磁鼓。
  
  最早的磁鼓看上去跟***差不多,运作的时候会嗡嗡直响,有些时候还会喷水——它的转动速度很快,往往需要加水充作水冷。
  
  而磁鼓之后。
  
  登场的便是水银延迟线存储器了。
  
  水银延迟线存储器的原理和小麦说的差不多,核心就是一个:
  
  声波和电信号的传播时间差。
  
  当然了。
  
  这里说的是电信号,而非电子。
  
  电子在金属导线中的运动速度是非常非常慢的,有些情况甚至可能一秒钟才移动给几厘米。
  
  电信号的速度其实就是场的速度,具体要看材料的介电常数
  
  一般来说,铜线的电信号差不多就是一秒二十三万公里左右。
  
  声波和电信号的传递时间差巨大,这就让水银延迟存储技术的出现有了理论基础:
  
  它的一端是电声转换装置,把电信号转换为声波在水银中传播。
  
  由于传播速度比较慢,所以声波信号传播到另一端差不多要一到数秒的时间。
  
  另一端则是声-电转换装置,将收到的声波信号再次装换为电信号,再再将处理过的信号再次输入到电-声转换一端。
  
  这样形成闭环,就可以把信号存储在水银管中了。
  
  在原本历史中。
  
  人类第一台通用自动计算机UNIVAC-1使用的便是这个技术,时间差大约是960左右。
  
  这个思路无疑要远远领先于这个时代,不过要比徐云想想的极端情况还是要好一些的——小麦毕竟只是个挂壁,还没拿到g版本开发权。
  
  至于水银延迟存储技术再往后嘛......
  
  便是威廉管、磁芯以及如今的磁盘了。
  
  至于再未来的趋势,则是徐云此前得到过的DNA存储技术。
  
  视线再回归现实。
  
  小麦的这个想法很快引起了众人注意,包括阿达和黎曼在内,诸多大老们再次聚集到了桌边。
  
  巴贝奇是现场手工能力最强的一人,因此在激动的同时,也很快想到了实操环节的问题:
  
  「麦克斯韦同学,你的想法虽然很好,不过我们要如何保证时间差尽可能延长呢?」
  
  「如果只是一根几厘米十几厘米的试管,那么声波和电信号可以说几乎不存在时间差——至少不存在足够存储数据的时间差。」
  
  阿达亦是点了点头。
  
  十几厘米的试管,声波基本上嗖一下的就会秒到,固然和电信号之间依旧存在时间差,但显然无法被利用。
  
  不过小麦显然对此早有腹稿,只见他很是自信的朝巴贝奇一笑:
  
  「巴贝奇先生,这个问题我其实也曾经想过。」
  
  「首先呢,我们可以扩大萧炎管的长度,它的材质只是透明玻璃,大量生产的情况下,十厘米和一米的成本差别其实不算很大。」
  
  「另外便是,我们可以加上一些其他的小设备,比如......」
  
  「罗峰先生在检验电磁波时,发明的那个检波器。」
  
  巴贝奇眨了眨眼,不明所以的问道:
  
  「检波器?」
  
  小麦点点头,从抽屉里取出了一个十厘米左右的小东西——此物赫然便是徐云此前发明的铁屑检波器。
  
  聪明的同学应该都记得。
  
  当初在验证光电效应的时候,徐云曾经用上了两个关键的检测手段:
  
  他先是用驻波法在屋内形成了驻波,接着用制作好的铁屑检波器检验波峰波谷,最终计算出了电磁波的波长。
  
  检波器的原理很简单:
  
  在光电效应没有发生的时候,铁屑是松散分布的。
  
  整个检波器就相当于断路,电表就不会显示电流。
  
  而一旦检测到电磁波。
  
  铁屑就会活动起来,聚集成一团,起到导体的作用,激活电压表。
  
  越靠近波峰或者波谷,铁屑凝聚的就越多,电表上的数值也会越大。
  
  其他位置的铁屑凝聚的少,电表示数就会越低甚至为0。
  
  在给巴贝奇介绍完徐云设计的检波器原理后,小麦又说道:
  
  「巴贝奇先生,我是这样想的,我们可以在信号的接入口位置,加装一个或者数个以检波器为原理制成的小元件。」
  
  「接着控制信号强弱,周期性的限制外部导线中的电信号传输,有些类似......波浪。」
  
  「如此一来,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延长时间差,甚至对后续的计算也有帮助。」
  
  巴贝奇闻言,顿时陷入了沉思。
  
  小麦所说的原理有些类似后世的脉冲电流,不过脉冲这个概念要在1936年才会正式出现——就像威廉·惠威尔提出了科学家这个称谓一样,许多现代看起来稀疏平常的词或者字,实际上并不是先天便存在的。
  
  因此如今的小麦没法直接用脉冲概念来向巴贝奇解释,顺利的协助某个作家水了几个字。
  
  「波浪吗......」
  
  巴贝奇认真考虑了一会儿,摸着下巴说道:
  
  「确实有一定的可行性...既然如此,麦克斯韦同学,我们现在可以试试吗?」
  
  小麦抬头看了眼法拉第,法拉第爽利的一点头:
  
  「设备实验室里都有,当然可以。」
  
  早先提及过。
  
  法拉第交由剑桥设计的真空管是可以从中拆分接续的,为的就是增加观测效果。
  
  有必要的话,甚至可以无限人体蜈蚣。
  
  所以小麦所说的超长试管,只需要花点时间拼接即可。
  
  至于检波器嘛......
  
  当初徐云在测量驻波的时候基本上做到了人手一支,因此数量自然也不会太少。
  
  十多分钟后。
  
  一根长度接近两米、内部填充有水银、外部则由金属屑和导线组成的简易真空管便组合完毕了。
  
  随后小麦在其中加入了一组偏振片,真空管末端又连上了一个通电的计时表。
  
  没错。
  
  计时
  
  表。
  
  众所周知。
  
  空间与时间,构成了我们的世界。
  
  自人类诞生之始,人类对于空间和时间的探索便从未停止。
  
  后世哪怕是小学生都知道。
  
  1850年的人类已经完成了绕地航行,并且发现了已知的所有陆地,顶多就是一些小岛尚未纳入版图而已。
  
  但若是说起时间的精确度,很多人的概念可能就会比较模糊了:
  
  秒是肯定有的,但再精确呢?
  
  还是1/2秒?
  
  1/5秒?
  
  或者1/10秒?
  
  很遗憾,以上这些都太过保守了。
  
  「计时」这个概念,实际上在19世纪初便取得了令后世许多人惊讶的发展。
  
  历史上第一个计时码表出现在1815年,发明者是路易·莫华奈——没错,就是后世那个LouisMoi的创始人。
  
  他发明的那块计时码表每小时可以振频216000次,精准度达到了1/60秒。
  
  原本历史尚且如此,就更别说时间线变动的1850年了。
  
  如今的计时器可以精确到1/140秒,也就是厘秒的级别,不过据毫秒还有不少差距。
  
  小麦在这个精度的基础上加上了一根摆轮游丝,可以保证计时器一接收到电信号,就瞬间跳闸断电。
  
  一切准备就绪后。
  
  小麦来到桌前,按下了电源开关。
  
  随着开关的按下。
  
  鲁姆科夫线圈内部很快产生了电动势。
  
  看不见的电信号随着电场瞬间跨越到了线圈另一端,接着进入真空管内部。
  
  哒——
  
  眨眼不到的功夫。
  
  摆轮游丝所连接的电路便出现了跳闸,计时器上清晰的显示了一个数字:
  
  0.09秒。
  
  这个数字代表着电信号在水银内部穿越的时间,至于能否传输信息则另当别论。
  
  而按照小麦和巴贝奇的设想。
  
  这个时间差最少最少,都要在0.5秒以上。
  
  也就是说......
  
  单靠一个脉冲电压,完全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失败了呀......」
  
  想到这里。
  
  小麦不由挠了挠头发,然后......
  
  看向了徐云:
  
  「罗峰同学.......」
  
  遇事不决,罗峰同学。
  
  ......
  
  注:
  
  今天回来了,调一下生物钟,大概这两天更新都会凌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