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一看文学 > 寰宇明灭 > 忠

忠 (第2/2页)

孙权攻破黄祖,曾做好了两个匣子,用来盛黄祖和苏飞的首级。苏飞托人向甘宁求告。甘宁说:“就算苏飞不说,难道我甘宁会忘记他的恩情吗?”时孙权摆酒,为诸将庆功。甘宁走下席位向孙权叩头,血泪交流,对孙权诉说苏飞过去对自己的恩义,并且说明:“甘宁我如果不遇苏飞,早已死填沟壑,当然也就不能尽忠报效您了。如今苏飞罪当斩杀,我冒昧地向您求情,免他一死。”孙权感动,说:“我可以放过他,可是他若逃跑,怎么办呢?”甘宁担保:“苏飞免受斩杀,受您再生之恩,即使赶他走,他也不会离开,哪有逃跑之理!如果他跑了,就把我的首级代替他的装入匣中!”孙权同意甘宁的请求,赦免了苏飞。
  
  言笑解惧
  
  三国志12的甘宁
  
  同年冬,曹操进兵荆州,甘宁跟随周瑜在乌林大破曹操(参见赤壁之战),立下了战功。接着,又到南郡攻打曹仁,但未能攻克。甘宁曾在刘表统治下的荆州效力了十余年,深知夷陵(今湖北宜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于是献策,由他率兵从小路取江陵上游的夷陵,以便东西夹击曹仁,迫使其北撤。周瑜命他统兵前往,甘宁日夜兼程,果然一举占领,于是,据守城中。
  
  曹仁见势不妙,立即派五六千人去围攻夷陵,企图一举夺回这一战略要地。时甘宁手下只有数百军士,加上破城新增的兵员,也不过一千人左右。曹军在城外搭设高台,连续几天,从上面向城中射箭,箭密如雨,军吏胆战心惊,唯甘宁谈笑自若。甘宁派人出城向周瑜求援。周瑜采用吕蒙之计,率领众将前来解除了夷陵之围。曹仁部众损失过半,连夜逃遁,途中又遭到截击,丢失战马三百多匹。周瑜乘胜追击,准备与曹军决一雌雄。曹仁不敢再战,全军撤回北方。
  
  赤壁之战后,周瑜、甘宁曾力劝孙权西取巴蜀。孙权犹豫不决,去征求刘备的意见。刘备早有占据巴蜀的打算,便巧妙地加以劝阻。孙权坐失良机,致使西蜀落入刘备之手,追悔莫及。
  
  夜袭曹营
  
  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曹操率大军号称四十万攻打濡须口(今安徽巢县南),饮马长江。孙权率兵七万迎击,派甘宁率三千人为前部督。孙权密令甘宁夜袭曹营,挫其锐气,为此特赐米酒。甘宁选精锐一百多人共食。吃毕,甘宁用银碗斟酒,自己先饮两碗,然后斟给他手下都督。都督跪伏在地,不肯接酒。甘宁拔刀,放置膝上,厉声喝道:“你受主上所知遇,与甘宁相比怎样?我甘宁尚且不怕死,你为什么独独怕死?”都督见甘宁神色严厉,马上起立施礼,恭敬地接过酒杯饮下。然后,斟酒给士兵,每人一银碗。至二更时,甘宁率其裹甲衔枚,潜至曹操营下,拔掉鹿角,冲入曹营,斩得数十首级。夜色中的曹军士兵受到惊动,误以为东吴大军来袭而起身备战,甘宁于是撤退。而夜色中的曹军依旧如临大敌,纷纷举起火把、擂鼓呐喊。等到曹营举起的火把像繁星一样密集时,甘宁已经回到了军营。当天夜里见到孙权,孙权笑着说:“这也够把老头子(指曹操)吓一跳了吧,只是想试试你的胆子罢了”,于是赏甘宁绢一千匹,战刀一百口,并增兵二千。从此,孙权对甘宁更加看重,并称赞道:“孟德有张辽,孤有兴霸,足相敌也。”由于春水暴涨,曹军驻扎了一个多月,便退回北方去了。
  
  首袭皖城
  
  建安十九年(214年)初,曹操派朱光为庐江太守,屯驻皖城(今安徽潜山),大开稻田,生产军机又派间谍秘密过江,招募诱惑都阳(今江西)的反对孙权的力量,妄图里应外合,进攻孙权。吕蒙得知情报后,向孙权建议:“皖城一带,土地肥美,如果一季收下,曹操的力量势必增强,如果连收几季,必然酿成大患。依我之见,应该立即除掉。”孙权采纳了这一建议。
  
  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孙权亲征皖城。孙权问计于诸将。大家都说,要攻下坚城,非堆土山,治攻具不可。吕排众议,说:“堆土山,治攻具,需费很多时日。那比曹军援兵一到,攻下皖城就难了。唯一的办法是强攻,一举拿下皖城。”吕蒙推荐甘宁为升城督。攻城时,吕蒙亲自擂响战鼓助威。甘宁手持练索,身先土卒,攀缘上城,最终攻下皖城,俘朱光。张辽闻迅,率援军而至,到夹石(今桐城北),听说皖城已失,只得退去。战后评功,甘宁功居第二,仅次于吕蒙,被拜为折冲将军。[5]
  
  对峙关羽
  
  建安二十年(215年)初,刘备令关羽进逼益阳。甘宁随鲁肃镇守益阳(今湖南境内),抗拒关羽。关羽号称有三万兵马,他亲自挑选精锐兵卒五千人,投物堵住上游十多里的浅水地带,说要夜里涉水渡河。鲁肃与各位将领商议对策。甘宁当时有兵三百人,于是说:“能否再给我增添五百人,我前去对付他,保证关羽一听到我咳唾之声,就不敢渡河,如他敢渡过来就要被我擒获。”
  
  鲁肃当下选一千人给他。甘宁连夜赶到上游设防。关羽闻甘宁来,见对方有了准备便放弃了渡河计划,而在岸上捆扎柴木作为军营。吕蒙、孙皎、潘璋等人的军队也陆续赶来参与对峙,双方剑拔弩张的态势一直持续到建安二十年(215年)四月,对峙才结束。后人则把此地称为“关羽濑”。
  
  孙权嘉奖甘宁的功劳,拜为西陵太守,统阳新、下雉两县。
  
  大战合肥
  
  影视剧中的甘宁
  
  建安二十年(215年)八月,甘宁随孙权攻打合肥(参见合肥之战)。东吴战事不利,猛将陈武奋战致死,再加之军中瘟疫流行,孙权只得下令撤军。
  
  在撤军的过程中,大部队已经撤出了战场。只有孙权亲领的车下虎士一千多人,以及吕蒙、蒋钦、凌统、甘宁,跟随孙权留在逍遥津(今安徽合肥东)北。
  
  曹操将领张辽侦伺瞭望,乘机率步骑发动袭击。吴军鼓手因为惊怖而忘记了鸣鼓。孙权部将甘宁、吕蒙奋力抵挡、部将凌统率卫队拼死厮杀,作战中,而甘宁引弓射敌,厉声问战鼓为何不响,壮气毅然,勇冠一时。甘宁拔刀欲斫杀鼓手,于是,吴军鼓手终于开始敲鼓。孙权目睹了这一切,更增加了对甘宁的敬意。在甘宁等人的英勇抵抗之下,曹军进攻的速度放慢。凌统率兵三百,保护孙权冲出重围。孙权和甘宁蹴马趋津,逃至逍遥津,时值河桥半拆,丈余无板,孙权急策所骑骏马腾越而过。将军贺齐率三千人在逍遥津南接应,孙权才侥幸得免。战斗下来,除凌统外,凌统所部的三百亲兵无一生还。凌统逃生后,在津渚痛哭流涕。
  
  凌统是凌操之子,而凌操是在攻打黄祖时被甘宁射死的。因有杀父之仇,凌、甘二人矛盾很深,甘宁因而也防备凌统,尽量避免和他见面。孙权命令凌统,不得与甘宁为仇。
  
  曾经有一次,甘宁、凌统在吕蒙那里聚会饮酒,酒酣耳热,凌统起立舞刀,甘宁也站起来说:“我能舞双戟!”吕蒙见二人有相斗之意,便隔在中间,说道:“甘宁虽能舞,还是不如我舞得精妙。”于是,操刀挟盾,将二人分开。后来,孙权知道凌统不能忘却父仇,就让甘宁率兵改驻半州地方。此事的时间虽然已经不可考证,但在此番攻打合肥的战役中,在大敌当前的关键时刻,二人能抛开私怨,团结对敌,这是难能可贵的。
  
  去世
  
  虽然,有史书记载了甘宁的卒年为建安二十年(215年)的冬季。但是,也有推测甘宁的卒年为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前后[6]。(详见下文的“卒年争议”)。甘宁去世时,孙权非常痛惜。
  
  2
  
  人物关系
  
  祖先
  
  甘茂,战国时秦国丞相(据《晋书·甘卓传》记载)。
  
  子
  
  甘瑰,甘宁之子,后来因犯罪被罚迁徙到会稽,不久就死了。
  
  甘述,在吴国担任尚书之职。
  
  孙
  
  甘昌,甘述之子,在吴国担任太子太傅之职。
  
  曾孙
  
  甘卓,甘昌之子,东晋初期荆州牧、镇南大将军。
  
  3
  
  轶事典故
  
  甘宁奢侈
  
  甘宁的出身是巴郡当地的土豪,家境富裕,自幼便习惯于奢侈的生活方式。为了向别人炫耀他的奢侈生活。甘宁让跟随自己的侍从们都身披华丽的文绣,所到之处,都是光彩斐然。当他停驻时,常用锦绣来维系舟船,当他离开时,直接割断锦绣并直接抛弃掉。唐代文学家——李翰在收集古今各类的典故而编纂《蒙求》时,也因此而特意收录了“甘宁奢侈”的这一典故,并将其与“陆凯贵盛”放为同列。
  
  吕甘之交
  
  甘宁性情粗猛好杀。其厨房下一小童犯了过失。逃到吕蒙那里,吕蒙怕他遭甘宁杀害,便把他藏匿起来,没有马上将他送回。后甘宁带着礼物来拜谒吕蒙的母亲,要升堂见母时,吕蒙才叫出那小童来还给甘宁,甘宁答应不杀他。可是,过了一会儿,回到船上,甘宁却把小童捆在桑树上,亲自挽弓将他射死。然后,下令船上的人加固船的缆绳,自己解下衣服卧在船中。吕蒙大怒,鸣鼓聚兵,准备上船进击甘宁。甘宁听到动静,故意躺着不起来。吕蒙的母亲光着脚跑来劝阻吕蒙:“主上待你如同骨肉,把大事托付给你,怎么能因个人的愤怒而想攻杀甘宁呢?甘宁要是死了,纵然主上不责问你,你作为臣子这样做也是非法的。”吕蒙一向非常孝顺,听了母亲的话,心里明白过来。他亲自来到甘宁船上,笑着招呼:“兴霸,老母正等你吃饭,快上岸吧!”甘宁十分羞愧,流着泪对吕蒙哽咽着说:“我有负于您。”便与吕蒙一起回去拜见吕母,欢畅地宴饮一天。
  
  甘宁有着粗野残暴的嗜杀性情,不但常常违背对吕蒙的承诺,甚至还违反过孙权的命令,以至于孙权对他感到非常愤怒。因此,吕蒙常常为甘宁求情:“天下未定,甘宁是个难得的斗将,请您容忍他吧。”
  
  结交孙皎
  
  甘宁曾经与孙权宗亲名将孙皎因为喝醉酒言语上有过节,有人劝他道歉,甘宁说:“大臣应该是平等的,孙皎虽是宗亲但怎么可以侮辱人!我遇上明主应当以力量和性命报答,但不能因世俗委曲求全。”于是孙权写信给孙皎叫他向甘宁道歉,于是两人结为好友。
  
  民间封神
  
  宋代时,甘宁被封为神祇,南宋时更加封“昭毅武惠遗爱灵显王”,[7]得以建庙享祭,在一些小说作品中被称为“吴王”。其庙前聚集的乌鸦都被称为“神鸦”。如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竹青”故事。
  
  卒年争议
  
  甘宁的生卒年份,《三国志》均无明确记载。《建康实录》则记载甘宁卒于建安二十年(215年)的冬季。然而,从甘宁的相关事迹看,据《三国志·孙皎传》,孙皎曾与甘宁有矛盾,孙权为此去信批评孙皎,使孙皎与甘宁和好。孙权信中有“自吾与北方为敌,中间十年”等语,据此则该信当作于赤壁之战后十年左右,即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前后,而甘宁在当时应当仍然在世。[6]再从甘宁部众的归属情况看,据《三国志·潘璋传》,潘璋在擒获关羽(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之后、夷陵之战之前(黄武元年,222年),适逢甘宁去世,就归并了甘宁的部众,据此则甘宁应是在关羽被擒和夷陵之战之间,即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前后去世,这个时间与前述《孙皎传》也可以相互印证。
  
  不过,上述从事迹和旧部转隶情况推断的卒年,也只能作为一种初步推测。一方面,甘宁在建安二十年(215年)之后不再有新的战绩被记录下来。另一方面,《三国志·丁奉传》记载丁奉曾隶属甘宁、陆逊、潘璋等人,如果其中包含先后关系、且丁奉是在甘宁去世后才转隶他人的话,那么作为甘宁旧部的丁奉在转隶潘璋前就还有隶属于陆逊的阶段,则潘璋统领甘宁旧部可能与甘宁去世有一定时间间隔,而《潘璋传》在编排史实先后时,可能主要考虑的是潘璋统领甘宁旧部的时间,不一定充分顾及甘宁去世的时间。况且,孙权在给孙皎写信时所提及的“与北方为敌”的事件,也有可能在200年-205年之间,就已经发生过了。总之,甘宁准确的卒年尚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4
  
  后世纪念
  
  甘宁墓位于阳新县富池镇半壁山,临江而立,背倚军山。占地66.7公顷,其中森林面积53.36公顷,为三国时吴国西陵太守甘宁之墓,是由当地政府筹资易地修复的,因原墓于“期间遭破坏。园内山壑纵横,四季常青,东北有十亩桂园,西南为十亩竹圃,甘宁墓坐落其中,墓高2米,周长6米,墓前矗立着仿古天柱石坊,大雅壮观,石坊前有天然“甘泉”。[8]
  
  5
  
  人物评价
  
  总评
  
  甘宁性情意躁,易于激动,发怒时动辄要打人甚至杀人,而且有时不完全听孙权的命令。但他勇敢坚毅,豪爽开朗,足智多谋,器重人才,轻财好施,关心部属,士兵乐于从命。孙权善于用人,“不求备于一人”,能“忘其短而用其长”。在孙权手下,甘宁发扬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成为三国时代有名的“斗将”。
  
  历代评价
  
  《吴书》:宁轻侠杀人,藏舍亡命,闻于郡中。其出入,步则陈车骑,水则连轻舟,侍从被文绣,所如光道路,住止常以缯锦维舟,去或割弃,以示奢也。[9]
  
  孙权:①甘兴霸虽粗豪,有不如人意时,然其较略大丈夫也。②孟德有张辽,孤有兴霸,足相敌也。[10]
  
  吕蒙:天下未定,斗将如宁难得,宜容忍之。[11]
  
  韦曜:宁轻侠杀人,藏舍亡命,闻於郡中。
  
  甘宁
  
  陈寿:①宁虽粗猛好杀,然开爽有计略,轻财敬士,能厚养健儿,健儿亦乐为用命。②凡此诸将,皆江表之虎臣,孙氏之所厚待也。[12]
  
  陆机:甘宁、凌统、程普、贺齐、朱桓、朱然之徒奋其威。[13]
  
  冯时行:豪杰自不群,俗眼盖盲瞽。刘表既不识,那复论黄祖。翻然脱羁衔,渡江得英主。垂手立功勋,雄名诧千古。
  
  章如愚:如程普、黄盖、甘宁、徐盛、潘璋、朱然、朱桓、贺齐、凌统、全琮、吕范,皆智足以御众,勇足以却敌,未有不为守令之职者。
  
  程公许:蜀将如关、张、庞统,吴将如周瑜、鲁肃,志长命短,天下重惜之。而马超、黄忠、赵云、费祎、吕蒙、程普、步骘、甘宁辈皆智勇绝伦,足以当一面。
  
  郝经:①程普诸将皆江表虎臣,鏖兵卫主,攻坚轧敌,兴王定覇,孙氏兄弟卒立国建号,诸将之力也。若黄盖之水战而用火攻,能用竒者也;蒋钦之不挟私怨而举徐盛;凌统之亲贤下士轻财重义;陈表倾家养士妻子露立,并有良将之规。甘宁之奢侈、潘璋之不法,权皆容之,许宁报苏飞之恩,不使统复父,操之雠驭将之术也。丁奉恃功而骄,不容于虐主,宜哉!②吴将剽轻,殆多谲计。莫肯下人,卒自称帝。摩创抚孤,动辄流涕。驾驭有术,驱策有方。果保江东,不负桓王。”
  
  《旧五代史卷五十三李存孝传》:(李)存孝每临大敌,被重铠橐弓坐槊,仆人以二骑从,阵中易骑,轻捷如飞,独舞铁楇,挺身陷阵,万人辟易,盖古张辽、甘宁之比也。
  
  罗贯中:①鼙鼓声喧震地来,吴师到处鬼神哀!百翎直贯曹家寨,尽说甘宁虎将才。[14]②巴郡甘兴霸,长江锦幔舟。关公不敢渡,曹操镇常忧。劫寨将轻骑,驱兵饮巨瓯。神鸦灵显圣,香火永千秋!
  
  李贽:观甘宁、凌统不共戴天,一朝改为刎颈之友,乃知世上无不解之仇,只是人不肯先为甘宁耳.吾劝世人勇为甘宁可也。[15]
  
  钟敬伯:甘宁、凌统不共戴天之仇,一朝改为一刎颈之友,固丈夫事也。[15]
  
  黄恩彤:先取荆,次取蜀,兴霸之策与孔明、公瑾略同,亦识时务之俊杰也。
  
  6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小说《三国演义》中描写的甘宁事迹与史书记载基本相同。小说中甘宁参与了夷陵之战,被蜀国蛮将沙摩做邾(今湖北黄冈西北)长,那时,你可以自己决定去就。”甘宁非常高兴。
  
  锦帆贼甘宁
  
  于是,苏飞提出让
  
  张蛑:自古倚长江之险者,屯兵据要,虽在江南,而挫敌取胜,多在江北。故吕蒙筑濡须坞,而朱桓以偏将却曹仁之全师;诸葛恪修东兴堤,而丁奉以兵三千,破胡遵七万。转弱为强,形势然也。[10]
  
  郝经:①程普诸将皆江表虎臣,鏖兵卫主,攻坚轧敌,兴王定覇,孙氏兄弟卒立国建号,诸将之力也。若黄盖之水战而用火攻,能用竒者也;蒋钦之不挟私怨而举徐盛;凌统之亲贤下士轻财重义;陈表倾家养士妻子露立,并有良将之规。甘宁之奢侈、潘璋之不法,权皆容之,许宁报苏飞之恩,不使统复父操之雠,驭将之术也。丁奉恃功而骄,不容于虐主,宜哉!②吴将剽轻,殆多谲计。莫肯下人,卒自称帝。摩创抚孤,动辄流涕。驾驭有术,驱策有方。果保江东,不负桓王。
  
  6
  
  艺术形象
  
  民间形象
  
  丁奉
  
  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丁奉前期多次与徐盛搭档出战,小说后期主要描述了丁奉在东兴之战中“雪中奋短兵”的事迹以及诛杀孙綝时的表现。《三国演义》还增加了曹丕在公元224年伐吴,张辽保护曹丕撤退时,丁奉用箭射中了张辽腰部,使张辽回营后旧伤迸发、不治而亡的情节。[11]
  
  在中国传统戏曲中,丁奉的脸谱为勾粉红老脸,眉尖下垂及粉红色皆表示老年之意,出场剧目有《借东风》。
  
  在民间传说中,丁奉擅长以手飞石(就像《水浒传》中的没羽箭张清一样),故有“神弹子丁奉”之称。现代供奉丁奉的庙宇当中,丁奉像的手上亦握著一枚飞石。今安徽寿县)去接应文钦,与魏国追兵在高亭(今属安徽)交战。丁奉跨马持矛,冲入敌军阵中,斩首数百,缴获大量军器。战后,丁奉被封为安丰侯。
  
  太平二年(257年),魏大将军诸葛诞自据守的寿春向孙吴投降,被魏军包围。少帝孙亮、权臣孙綝(孙峻之弟)派遣朱异、唐咨等前去救援,后来又派丁奉和黎斐前去解围(根据《孙綝传》,则丁奉和黎斐均在朱异的统率之下)。丁奉为先锋,屯住黎浆(今安徽寿县南),因力战有功,升为左将军。[4]
  
  诛杀权臣
  
  三国志12的丁奉
  
  太平二年(257年),孙亮亲政,与孙綝彼此忌惮。其后,孙亮推究姐姐孙鲁育被孙峻冤杀的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